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新闻分类

多图解读 《“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作者:广东鑫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6-16 13:57:08

出台背景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防震减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提供根本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部署,为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地震监测站网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地震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地震预警服务刚刚起步,科技创新对事业支撑引领作用不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思路和目标


《规划》基本原则是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重大风险隐患。四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六是坚持开放合作,融合发展。





主要三大指标



地震监测预报报警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地震应急响应服务


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水库、核电等专业监测台网,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探索无人机探测和船载综合物理观测技术。实施地震台站改革。加强地震预报。构建区域断层模型,探索地震数值预测和综合概率预测。建设全国一体化分析会商技术平台,完善地震预测评价机制。建立新时代专群结合模式。强化预警服务,建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引导社会力量共建中国地震预警“一张网”。建设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社会公众和高铁等行业用户提供预警服务。


二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摸清风险底数,继续推进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清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风险源。建设国家级业务平台。建立完善地震区划分级管理机制,编制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强化抗震设防,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推动提升地震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形成差别化的抗震设防要求制度体系。继续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增强城市韧性,推动国土地震区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建设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地震灾害危险源监测系统和重大风险源健康诊断与风险预警技术系统。建立京津冀地区地震灾害防范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构建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责任体系。


三是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与升级改造。推进地震专业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规范和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制定重特大地震应对方案。构建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统一平台。开展年度重点省份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推进地震现场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地震现场调查、灾害损失评估和烈度评定。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科学考察。


四是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面向政府地震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拓展地震速报等公众服务。面向重点行业和国防建设,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专业服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活动,强化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制定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产品清单和服务标准。提升地震数据精准度,推进服务产品规划、设计和研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五是加强地震科技支撑。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以及局属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站体系建设。开展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监测与预测预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区域研究所建设。加快推进地震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前店后厂”工作格局。地震科技体制改革突出创新、结果和实绩导向。持续实施地震人才工程。


六是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构建国家级综合地震灾害风险基础数据中心,构建云架构下统一的地震数据环境。


七是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整合全国科普资源,建设融媒体中心,推进科普品牌体系建设,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产业化发展。


八是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制修订防震减灾业务和服务标准。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升执法效能。




重点工程

一是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工程,建成国际领先的多学科高时空分辨率地震科学观测网、地震预测与防震减灾应用分析平台和地震灾害链观测实验平台。


二是国家地震监测台(站)网改扩建工程,通过改扩建地震固定监测站,升级观测设备,形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流程集约、协同高效的地震监测台(站)网体系。


三是第六代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工程,编制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修订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建设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地震区划业务体系。


四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大震灾害情景构建及风险防控工程,开展城市群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重点风险源调查,拓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络城市地震安全服务,开展京津冀地区大震情景构建。


五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统一标准、开放接口、云端部署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防震减灾融媒体中心和中国数字地震科普馆。


六是“一带一路”建设地震安全保障工程,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地震减灾合作机制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能力。


七是新疆、西藏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加密地震监测台网,提升南天山—帕米尔地区、川藏铁路沿线和西藏综合地震监测能力,开展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完善地震灾害防治业务体系。


八是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升级改造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立国家地震灾害救援培训服务网络和重特大地震精准救援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平台。




*文章部分图片文字内容源自于网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章仅作知识交流所用


多图解读 《“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出台背景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习近平总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0
文章推荐

服务电话:0750-2039-397        公司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连海路289号1栋                    TEL:0750-2039-385        ADD:Building 1,NO.289,Lianhai Road Jianghai Disitrict,Jiangmen City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粤ICP备2023088929号-1